日前,記者從省地礦局成都巖礦測試中心獲悉,由該中心牽頭承擔的四川重大科技專項“成都平原工業聚集區農田重金屬綜合防治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日前取得初步成效,成果顯示:通過有機、無機及葉面阻控技術為核心的綜合治理技術體系,受污染土壤中的有害元素被“抓牢”封閉在土壤中,從而實現了讓農作物不吸收、不運輸的良好愿景。
成測中心領導班子赴項目現場指導工作
該項目為產學研融合項目,由成測中心牽頭,協同四川大學、四川威斯特分析測試有限公司共同參與。據成測中心技術人員介紹,土壤污染防治由于成因復雜、治理成本高、可操作性差等原因,目前仍是一道世界性的難題。四川省委書記彭清華就曾多次指出:“與大氣和水污染相比,土壤污染累計更長、污染危害更大、治理難度更高,土壤質量事關農產品質量和人居環境安全,要更加重視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為攻克技術難題,守護好百姓“舌尖上安全”的初心,成測中心集中優勢資源,積極開展土壤污染防治研究,于五年前開始招攬技術人才,組建科研團隊,依托“稀有稀土戰略資源評價與利用四川省重點實驗室”集中開展技術攻關,形成了以有機復合體、無機礦化阻控配合葉面阻控的綜合治理技術集成,用較低的成本,把有害元素穩穩地“抓牢”在土壤中,并讓農作物不吸收、不運輸這些有害元素,目前相關實驗數據良好,并成功申報專利兩項,另有五項專利正在申報中。
成測中心領導班子赴項目現場指導工作
團隊的技術骨干鐘博士告訴記者:“我們的技術特點是治理成本更低,修復效率更高,在此前的大田實驗中,有效態鎘的降幅達到了40%,遠高于一般指標,通過三年跟蹤監測,修復后土壤產出的農產品持續三年達標。”
目前,項目已進入“攻城拔寨”的關鍵時期:為期兩年的項目將在今年秋收后“交卷”。屆時中、重度污染實驗田中生長出的作物,其有害元素含量能否低于標準?項目行成的方法體系是否安全、高效、實用?項目能否為成都平原工業聚集區重金屬污染農田的防治工作提供科技支撐?為答好這些問題,團隊里的幾個小伙子把全部心思都鋪在了項目上,這些平時坐慣了實驗室的博士生、研究生們幾乎天天往實驗田里跑,一個個曬得皮膚黝黑,干起農活來比真正的農民勁頭還足。為確保實驗數據盡量完善、準確,項目組選出中、重度兩塊試驗田,分種水作和旱作兩種植物,并對實驗數據進行全方位動態監測。
現場采樣
成測中心負責人胡斯憲表示,土壤污染防治在未來會越來越被人們關注和重視,只要潛心研究,就一定能出成果,目前該項目只待秋后總結數據,亮出成果。
成測中心領導班子赴項目現場指導工作